电视剧《风起洛阳》一个看似架空历史的故事,却在称谓,官职,映射的历史事件上相当地考究风起洛阳。
原著作者马伯庸不愧为“历史细节控”,即便是架空历史,打乱时间,也让观众在剧中看到那个年代最“对”的东西风起洛阳。
下面我们先来推测一下故事的准确年代,然后才能证明其它在细节上有多考究风起洛阳。
01 故事影射的年代
剧情一开始,旁白说:圣人即位之初,为稳固统治大兴告密之制,令天下布衣皆可入京陈情告密,至大庆年间酷吏倒台,告密之风逐渐衰微风起洛阳。
然后就是故事开始的“太成三年”,神都街头出现一对告密者父女被灭口风起洛阳。
大理寺卿禀报此事时,咏梅饰演的圣人说:自太成元年起,朕好几年都见不到告密者了,原来都被灭口了风起洛阳。
大时代背景很好判断,在唐朝时期“圣人”就是皇帝的代称,而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就是武则天,再加上剧中明确的“神都”和“太初宫”两地便可确定故事发生于武则天掌权时代风起洛阳。
因为在历史上,公元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赶出东都(洛阳)风起洛阳。立李旦为帝,称唐睿宗,改年号为光宅,改东都为“神都”,改紫微城为“太初宫”。
这里大家记住庐陵王李显被逐出洛阳的事,因为后面有一段重要剧情和推论与他有关风起洛阳。
唐朝武周时期是公元690年至705年,一共才15年风起洛阳。但武则天是一位特别喜欢更换年号的女皇帝,加上登基前的临朝一共用过17个年号。
虽然剧中所说的“大庆”和“太成”等都是虚构出的年号,无法直接对应历史上的真实年号风起洛阳。但我们可以历史上的大事件为时间坐标,再与剧中的时间坐标做比对,从而推断出故事所发生的“太成三年”到底是哪一年?
首先,告密制度在历史上,是武则天于垂拱二年(686年)制定的一个政策,她命人制造铜匦(guǐ)就是铜匣子置于宫前,不论身份,谁都可以提意见,求官职,伸冤,告密风起洛阳。于是,在武周初期,告密之风盛行,培养出了大量的酷吏。
比如无赖出身,善于告密,得到武则天信任后,组织数百名无赖专事告密,制造各种残酷刑具,大兴刑狱,采取刑讯逼供手段,任意捏造罪状致人死地,最臭名昭著的酷吏来俊臣风起洛阳。
来俊臣于神功元年(697年)被处死,则代表酷吏政治的结束,告密之风被遏制风起洛阳。这个时间坐标对应了剧中旁白所说的,至大庆年间酷吏倒台,告密之风逐渐衰微。
也就是说剧中的大庆年间,差不多就是历史上的神功元年(697年)风起洛阳。
那么,我们由此可推论出第一个时间坐标,剧中的“太成三年”至少是要晚于公元697年风起洛阳。
接下来,剧中又提到百里家负责修建的天堂,而且工部尚书百里延明确说,天堂就快要竣工了风起洛阳。
这虽可以看作是第二个时间坐标,但却与上一个推论无法吻合风起洛阳。
因为早在695年,明堂和天堂一同被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放火焚毁,所以公元697年之后,天堂早就被烧光了,也没有再建造,所以不可能是剧中的即将完工风起洛阳。
所以,有可能是为了故事效果,将建造明堂往后挪了挪风起洛阳。因此,我们只能再看剧中的第三个时间坐标,以确定历史时间。
那就是剧中明确说,黄轩饰演的高秉烛曾在“太成三年”的五年前,和他的不良人兄弟们在洛阳郊外救了回神都的桐阳王一家三口风起洛阳。
普遍来说,亲王,郡王都要居住在其封地,没有皇帝召见根本不能入都风起洛阳。那么,还记得被贬为庐陵王,赶出洛阳的李显吗?在历史上,能满足公元697年之后,被武则天召回洛阳的郡王只能是他。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把庐陵王李显召回洛阳,重新立为太子风起洛阳。所以这个桐阳王李顿的原型,很可能就是历史上的唐中宗李显。
按照这个关键的时间坐标推论,本剧的“太成三年”便是距故事发生的五年前,桐阳王回洛阳的698年,再加5年,正好就是703年,历史上的“长安三年”风起洛阳。
而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也非常吻合剧情风起洛阳。
公元701年,携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从东都洛阳返回了象征着李唐社稷的西都长安,并改年号为“长安”,意味着开始准备将权利交接给李氏子孙的武则天,因朝堂乱事,一怒之下于703年携百官从长安重返洛阳风起洛阳。
也就是说在长安三年,武则天统治的晚期,她回到了剧中故事的发生地洛阳风起洛阳。而此时朝堂上明争暗斗,局势动荡,各方矛盾激化,《风起洛阳》这部剧的具体时间设定,就应该是在这个矛盾激化到最高点上。
这也恰好符合了故事中一伙神秘势力企图颠覆武则天政权的阴谋风起洛阳。在《风起洛阳》中这伙势力已经渗入到专向圣人汇报的情报机构“联昉”,可见武则天的铁腕政权已经开始走向衰弱。
说到“联昉”,这个故事中所虚构的,专听命于武则天的情报机关中,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虚构人物可以佐证“太成三年”就是“长安三年”风起洛阳。
他就是掌管“联昉”的公子楚风起洛阳。
真实身份是东川王李译忱风起洛阳。
那么风起洛阳,东川王又是历史中的谁呢?
在《风起洛阳》第10集中,东川王在觐见圣人时,称圣人为祖母风起洛阳。
那么他是武则天的孙子辈,姓李,也是李唐子孙风起洛阳。而且还很年轻,在参加郡主的生辰宴的时候还故意做出当众调戏宫女,给外界一种自己轻佻,没什么本事的假象,这是第一个特征。
那么“太成三年”也就是“长安三年”,在李氏皇孙中,李隆基刚好18岁,年龄也合适风起洛阳。还有,他在与高秉烛见面前,一直盯着舞女看,若有所思。
李隆基出生于685年,前一年父亲李旦封帝,称唐睿宗风起洛阳。但实际上是他祖母武则天掌权,所以他一家都处于软禁状态,没什么自由。
到了690年,武则天称帝后,李旦降为皇嗣,李隆基便从楚王降为临淄王, 一同被囚禁于宫中风起洛阳。所以他从小就生活在政治旋涡中心,长期的宫廷斗争也让他的城府极深,这一点十分符合他掌管“联昉”的身份。
另外,因为长期被软禁,父亲李旦教他不少文学艺术方面的事情打发无聊,包括他一生都很喜欢的书法和伎乐舞蹈风起洛阳。所以,剧中的东川王一直盯着舞女看,若有所思。
根据这些特征看,东川王非临淄王李隆基莫属风起洛阳。
那么《风起洛阳》中的大BOSS有没有可能是东川王呢?完全有这个可能风起洛阳。
因为两年后的705年,他的伯父,武则天第三子李显以太子身份发动政变,他老爸,武则天第四子李旦也参与其中,成功逼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风起洛阳。因为这一年是神龙元年,因此史称“神龙政变”。
这里再多说一句,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李隆基直接参与神龙政变,但从结果看他却是最终的受益者,或者说他完全有动机,野心以及手腕支持神龙政变风起洛阳。
因为仅仅5年后,25岁的他就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风起洛阳。
710年,他亲自策划,发动了唐隆政变,与姑姑太平公主一起逼伯父的儿子李重茂退位,除掉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风起洛阳。让其父李旦复辟为唐睿宗,自己被立为皇太子。
712年,李旦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权风起洛阳。
713年,李隆基又发动先天政变,赐死姑姑太平公主,从此掌握了全部朝政风起洛阳。
也就是说,李隆基先后两次成功发动政变,让自己当上皇帝风起洛阳。可见,即使没证据表明20岁的他直接参与了神龙政变,但至少神龙政变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或者说奠定了他后面五年内,靠两次发动政变,成功夺权的经验。
而政变最需要的就是情报,因而作者把李隆基作为原型人物,写成掌管“联昉”的东川王再合适不过了风起洛阳。
02 称谓对不对风起洛阳?
“郎君”
在我们的认识中,郎君一般是我国古代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或者是对官吏和富家子弟的通称风起洛阳。而在这部剧中,我们看到凡是男性角色,无论什么职业身份,被叫得最多的就是“郎君”。
这对吗风起洛阳?
在唐朝,“郎君”是非常常见的对男子的称呼风起洛阳。普遍都可以叫郎君,或者小郎君。认识不认识的也都称郎君,就如同现在的先生一样。
也可只叫“郎”,认识的前面加上姓,比如张俪饰演的窈娘叫高秉烛为“高郎”,叫大理寺评事裴谏为“裴郎”风起洛阳。
家里兄弟多的,姓后面在加一个排行,比如王一博饰演的百里弘毅,家中排老二,所以剧中叫他百里二郎风起洛阳。
宋茜饰演的武思月在剧中对逼她相亲的哥哥说,那明日我就把那杜家三郎,孟家六郎,崔家十一郎全都相个遍风起洛阳。
甚至皇帝在私下场合,也可以称呼关系好的臣子为“郎”风起洛阳。反过来臣子也是可以称呼皇帝为“郎”。比如,还拿李隆基举例,他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所以不光杨贵妃叫他三郎,他“三郎”的这个称号也算是天下皆知。
妻子可以称呼丈夫为郎君,奴仆也可以称呼男主人为郎,所以,在唐代没有“老爷”之称风起洛阳。
孩子也可以叫爹为郎,比如爹排名十三,儿子叫他十三郎就不存在不尊重风起洛阳。总之,只要是男的叫郎君,郎都可以,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一般管爹叫阿爷。
“娘子”
与郎君一样,在唐朝“娘子”并非妻子之意风起洛阳。只要是女性,不论认识与否,一律可以称为“娘子”, 年轻的还可以称呼为“小娘子”。
也可加排行,比如百里二郎娶的宋轶饰演的柳然,在剧中多被称为柳七娘风起洛阳。说明她是她阿爷的第七个孩子,爹是一个爹,可以不是一位母亲生的。
这里顺便再说一下,百里二郎一开始抵触婚约,说他阿爹百里延是为了攀附柳家风起洛阳。
那么工部尚书,堂堂三品大员,掌管兴造,开采,冶炼,铸造钢铁,盔甲,军火的制造,修桥,水利,造船,漕运......甚至皇帝、亲王陵的修缮都归工部管风起洛阳。
那么他都要去攀附的柳家到底是何方神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这点不得不说,作者也是极为考究的风起洛阳。
03 唐代的门阀贵族
唐代一共有20多个门阀贵族,就是所谓的“世家”风起洛阳。
其中,“河东柳氏”家族是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另一位妻子,王皇后的母族风起洛阳。虽然在武则天除掉王皇后后,柳氏一族也跟着没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根系还是存在的。
比如后来,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就是河东柳氏家族的一员风起洛阳。除了柳氏,还有“河东裴氏”和“河东薛氏”,并称为“河东三著姓”。剧中出现的大理寺评事裴谏,有可能就属于“河东裴氏”。
而剧中百里二郎说过,百里家是百工之家,就是工匠出身风起洛阳。所以攀附柳家也合情合理。但是通过百里延之口,得知百里家历经五世,到如今官拜工部尚书,应该也是不可小觑的世家。
那么在武周时期并没有姓百里的工部尚书,在整个唐代都没有姓百里的名人风起洛阳。但是,武周时期著名的"七天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天阙(伊阙)、天街、天津(天津桥)、天枢、天门(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通天浮屠)。
都是古代建筑的巅峰之作!而所有这些建筑的设计施工维护,都离不开工部尚书和他治理下的工部风起洛阳。这样的技术,工艺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靠不断的经验积累。那么想必百里家世世代代都是建筑高手。
顺着这个线索,我在隋炀帝杨广时期(569年至618年)找到了一位营建洛阳的复姓工部尚书——宇文恺,中国古代杰出的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风起洛阳。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要营建洛阳,宇文恺把东都建筑得极其壮丽,因此被升为工部尚书风起洛阳。他曾经建造大帐,帐下可以容纳数千人。又造观风行殿,殿上可以容纳侍卫数百人,行殿下装轮轴,可以迅速拆卸和拼合。
而唐代20多个门阀中,正好有一个源自北朝鲜卑汉化后的门阀,就是河南宇文氏风起洛阳。
所以,剧中作为工部尚书家的小儿子,百里二郎玩的都是鲁班锁风起洛阳。
看的都是《百工要述》,完全符合一个建筑世家子弟的身份,所以我推测百里家的原型可能是河南宇文氏风起洛阳。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