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埃博拉前线》剧照 官方图
一个发生在七年前、万里之外的救援故事,要如何才能叫当下的观众产生共鸣,尤其当人类已经共同抗击了两年新冠病毒;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主旋律作品又要如何在不脱离大的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好看耐看,引人入胜?这是放在电视剧《埃博拉前线》面前的问题埃博拉前线。
所幸,《埃博拉前线》上周三于腾讯视频开播,一周来它用真实和创新,努力回答这两个问题埃博拉前线。
真实的人性情感
2014年7月18日,一位重症患者被送进医院埃博拉前线。由于病情急性发作,他高烧、抽搐、吐血,血水接连洒在病床和医院的过道上。很快,这个被称为“18床病人”的患者离世,六名接触过的医护中有五人陆续感染并离世。很快,中卡友好医院被封锁,残酷的疫情阻击战,就此打响。
可以说《埃博拉前线》第一集没有闲篇,没有废话,第二集更是“凶狠”埃博拉前线。在确定死亡病患感染的是无药可救、致死率高达50%-90%的埃博拉病毒后,本该踏上回国旅程的中国援非医疗队封闭在医疗队小院里。集体沉默中,一个队员冒出了一句“我们会不会客死他乡”,有人瞬间情绪崩溃,有人失声痛哭。刘天佐饰演的医生谢云虎,上一刻还在为大家打气,下一个片段中,却因怀疑自己感染埃博拉而手足无措。
一部主旋律剧集,大胆地将真实的人性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埃博拉前线。面对可能的感染,医生或许也会哭泣、害怕,但当出征的号角响起,他们积极报名,历经层层选拔,比专业、比体能。牺牲与风险有多大?用许亚军扮演的医疗队队长冯刚的台词说,只要有一个队员遭遇感染,整个团队都可能难逃危险,“如果感染,我只能把你们的魂带回来,你们的骨灰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看似平淡的一字一句,敲打在医护人员的心头,也让观众心有戚戚:在病毒面前,没有侥幸,只有医护工作者全力以赴的严防死守。
翔实的案头功课
触动人心,是因为源自真实埃博拉前线。据透露,以2014年中国医疗队奔赴非洲西部多国抗疫为核心原型的《埃博拉前线》剧本打磨就超过三年,团队采访了各个医疗卫生领域的顶级专家和亲历者,积累了几百小时的采访素材、近千万字的采访记录。罗晋饰演的郑书鹏,原型人物之一是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2014年疫情最早出现在几内亚,第一例埃博拉患者就是由中几友好医院的中国医生曹广接诊的。这场遭遇战中,曹广医生的搭档盖斯姆倒在了抗疫一线,他也是剧中不幸染疫去世的医生盖斯姆的原型。
此外,创作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深入了解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工作生活,先后去到塞拉利昂和坦桑尼亚,就当地的市场、医院、村落等人文生活、医疗条件各方面进行调研,让剧中的环境和场景等都有据可考埃博拉前线。
这还不够,《埃博拉前线》在“物”和“人”的再现上可以说锱铢必较埃博拉前线。“物”的方面,无论是医院内景、医生宿舍还是周围外景,美术团队严格参照当年援非医疗队所在的医院进行置景。剧中P3、P4实验室的美术搭建、美术设计按照一比一进行实景再现,同时剧中出现的P3、P4实验室里也都是真正可使用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人”的方面,拍摄现场有医生指导,让医疗设备摆放、实验设备具体流程操作、防护服穿戴细则、专业名词使用等细节都做到正确且专业,甚至对假扮医生在戴口罩没有捏紧、防护服穿脱规范不正确的设计都符合人物设定。
大胆的艺术创新
在这个充满非洲气质的故事里,抗疫不是唯一的主线埃博拉前线。剧中,毛晓彤饰演的华裔记者何欢因暗访血腥的钻石走私而深入非洲,展开了一条揭露犯罪的故事线,这是以往主旋律正剧中很少出现大胆的艺术创作。在桑宜村,以身涉险试图查找病毒源头的郑书鹏遇到了伪装成医生的何欢。第四集一场妇女分娩戏中,郑书鹏和何欢在救治过程中先后遭遇武装人员以死相逼,“生命至上”的共同信念让这对各有秘密的男女主角相互吸引,抗击埃博拉病毒和揭露钻石走私真相两条故事线,也不着痕迹地交汇在一起。
这是《埃博拉前线》最让人惊喜的所在,它创造性地将援非抗疫主题创作和充满传奇色彩的类型化故事杂糅,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找到了平衡埃博拉前线。在重点塑造中国医疗队群像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个更加饱满、动人的“埃博拉前线”,以及真实、美好、质朴的非洲,就像该剧总导演杨文军所说,“我们不仅想讲述医疗队做了什么,更希望说清楚为什么这么做。”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