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营短视频之前,我曾想过开一家餐厅,但疫情之下,餐饮的创业难度太大,并且如今这个年头,会生产还不如会卖,想赚钱就要在眼球经济上下功夫。这时,短视频平台上的种草经济就吸引了我。对我来说,这种创业模式投入成本少,只要不断提高制作内容的能力,获得流量的青睐,就能构建一道盈利护城河。以后说不定甚至能依托账号做流量转化,孵化一个餐饮品牌。正是在这个美好畅想之下,我的目标从创造美味,暂时变成了分享美味。最初,我拉身边一位学新闻的朋友合作经营,她有自己的工作,只是兼职出镜、拍摄和剪辑,而我则负责文案、策划和运营,并承担账号的全部投资。事先我们讲好了盈利后如何分成。我们带着手机和云台,就开始了全城探店之旅。最初,我们只是以食客的身份,搜罗城市的好店过去吃饭,将这一餐的综合体验记录下来。一般商家得知我们过来拍摄都十分配合,甚至会主动提出给我们免掉餐费,但也有些商家会无情地说一声:拍可以,但不要影响我们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所有流程都需要摸索,包括脚本怎样设计更吸引人,如何利用拍摄和后期技巧让食物显得美味。主播最初在镜头的注视也十分拘谨,而且配音没有起伏感,难以让粉丝感兴趣。这就好比两人面对面吃饭,若一方净是“尬聊”,只会让另一方想要尽早逃离。但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方向,修正问题,让主播慢慢找自己,我认为这是对账号风格的“研发”阶段。视频投放之后,一个新号想凭借平台的自然流量已经很难做起来,还要投入费用来推送视频上热门,曝光在更多感兴趣的观众面前,吸引他们互动和关注。这正像新开业的餐厅会请一些排队的“托”,来营造出生意红火,人声鼎沸的场面。根据扎荣茨的熟悉度理论,如果某样东西出现在你面前的次数越多,你就越会喜欢它。所以我们的账号坚持更新,并持续推送视频上热门曝光,账号的粉丝数量一直处于增长中。当粉丝数破万之后,就开始有很多餐厅私信联系我,付费请我们过去探店,为店家进行宣传。探店的收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一口价收费,一般一两万粉丝的账号,报价在500到1000元;另一种是在位置连接处卖商家的团购套餐并赚取佣金,在视频里展现出套餐内容的物美价廉,实现 “看我吃饭,让你掏钱”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餐饮业“内卷”严重,在餐厅现场要3~5百的菜品组合,在短视频平台上只卖一百多元,有的甚至不满百元,而这个优惠程度正愈演愈烈。我曾跟某个店家老板聊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愿意做这种亏本买卖,答案是,一方面,现在生意不好做,卖出团购套餐能带动现金流,提高翻台率,比没有收入强,且有些客人虽然带着团购券码过来,但最后点的菜品也不只局限在套餐;另一方面,店家原本就要承担一定的宣传费用,而达人通过对店家菜品和环境的展示,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当商家面对镜头的时候,难免“带妆出镜”,无论服务、卫生,还是食材的数量和质量都强于平时,毕竟这是给上万人“吃的”一顿饭。为了让内容更丰富,我们也会走进厨房拍摄,厨师面对镜头往往格外精神,展示出看家本领,或卖弄刀功,或在锅中爆出老大的火气,将肉菜抛到高空让其自由落体。为了增加短视频的故事性,我们会在内容中穿插进老板的故事,可以是他走进餐饮业的机缘,开店的初衷,也可以是他本人的生平经历。只要老板愿意分享,我们便会将他的故事提炼、加工,爆炒成店里最火的一道招牌菜!如今,越来越多的餐厅老板尝到了短视频的甜头,更加愿意借助短视频来链接食客。这甚至催生了一个中介行业,一头对接商家,一头对接达人,组织网红集中探店。所以现在的餐厅经常出现一个场景,一圈设备挤挤挨挨地围绕一桌饭菜拍摄,颇有饥民抢食的画风。自从经营探店短视频以来,吃饭这件事就变成了工作,面对一桌饭菜,要先“喂饱”镜头,等轮到我们吃的时候,就只剩下镜头“吃”过的冷饭了。而在档期紧张的时候,需要在一餐的时间拍几家店,明明已经吃撑,但为了放大食物的美味程度,不仅要吃得很香,还要不时在脸上撑开一朵夸张的惊喜表情。随着订单越来越多,粉丝基数越来越大,我也配置了单反、稳定器等设备。本想加速前进,大干一场,这时我唯一的合伙人却提出了要退出的想法,让我感到猝不及防。按她的说法,拍摄和剪辑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下班已经不能好好享受生活了。但我猜想,其实是因为新鲜感逐渐褪去,账号却依然没有实现大额盈利,让她失去了动力。好在朋友仍以“顾问”的身份帮了我一段时间,我开始练习自己出镜,自己剪辑。所幸,主播换人,粉丝数量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以前我只愿意做内容幕后的策划者,是因为抗拒做镜头里的“假人”,害怕把自己加工成一件”产品”。现在我想明白了,人生在世,不都是在种种位置上演为种种角色嘛?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